卧室灯关了还是有夜光?
题主所说的“夜光”,应该指的是关灯后视者所看到的微弱光线。它究竟来自哪里呢? 答主首先想到的是人体的微光生物发光效应(bio luminescence)——某些细菌、放线菌等微生物在体内产生的光。 但是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出肉眼可见的光。若要观察到这一现象,需要将身体彻底清洁干,并且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。如果还不能成功发现肉眼光源的存在,则可以尝试佩戴护目镜,进一步过滤掉多余的光线。
答主也曾多次亲身实验验证,确实在完全关闭室内灯光的情况下,透过皮肤能够看到淡淡的荧光,但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于所有的人体都是未知数——“因人而异”可能是描述这一现象的最佳词语了。 不过即使能观察到这种奇特的生理反应,它的存在并不影响任何生活行为。是否注意到这一点也不至于影响到人们对黑暗的感知能力。换句话说,人还是能够顺利入睡的。
除了人体的微观世界外,地球的宏观世界也对光产生一定的影响。例如潮汐力就能解释为何日光会进入梦境。 2014年6月,美国西南研究院(SwRl)的科学家通过测量月球和地球之间相互影响,首次发现了“潮汐力”与睡眠之间的联系。该研究团队对5300多名参与者进行了调查,结果发现那些接受测试的人中大约有一半在晚上10点到早上7点之间受到过月亮的影响,而另外一半则在白天受到过太阳的影响。参与者的“就寝时间”和“起床时间”也有明显差异 —— 前者比后者早一个小时左右。
研究者认为,尽管人体有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,但是睡眠模式受月相变化的影响可能源于一种被称为“机械感应器”(mechanical sensors)的生化机制,它们可以探测到血液在体内的流动并对其作出反射性反应。这些机械感应器对于控制新陈代谢和调节激素水平至关重要,也可能会导致人体在夜晚感受到月光的刺激进而改变睡眠模式。 月相变化的实际影响可能没那么大,但它似乎会影响人们关于“黑暗”的知觉。在对光感不敏感的药物诱导的失眠症患者中,研究人员发现,与药物导致入睡困难的情况相比,患者报告说,在服用安眠药后,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从浅度睡眠进入深度睡眠,且整体睡眠时间较短。
这些患者通常对光的敏感性没有明显的问题,但可能与正常人不同,他们对“暗”的阈值更高,因此需要更多的睡眠刺激来达到相同的效果。 若题主遇到的卧室灯光问题确有其事,那么很可能就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;又或者只是自己误以为的光线问题,实则为心理暗示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