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时卧室叫什么?
“卧房”这个词似乎现在只有我们现代人才用,在古代却没有这个说法。 古人讲到居室之所,一般是分屋讲,而不像我们现代人这样统一称为“卧室”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中有言:“葬也者,藏也;祭也者,孝子之感父母而哀痛之甚也……旧谷既没,新谷既升,祭祀先亡。”这就是说在祖先去世后将其埋葬在地下,而在每年春秋冬三季的收获后都要祭祀他们。其中秋季的收成很重要,因为它关系到一年的收入,故而称之为“祭告(收获)”。
除了这种全年性的祭祀外,还有每月初一、十五的“常祭”和每年的“大祭”等,总之祭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 那既然说到祭祀就离不开房屋了,那么古人所建的用于祭祀的房屋该称呼为何呢?其实也很好听——灵庙。
比如《礼记·檀弓下》中就有提及:“孟懿子问谥。子曰:‘志,公墓也。’曰:‘生居何官?’曰:‘知墓。’”这里提到的是古代一种名为“谥号”的封号制度,无论死者生前做如何,死后都给予一定的尊称。而这里的“志”,就是指死者的陵墓。另外在《尔雅·释宫》中也写道:“灵庙谓之京。”郭璞注:“今俗呼帝乡为京。”也就是说把用来祭祀先人的房间称为京。
不过这些用于祭祀的房间究竟该修建在大殿的何处,还要根据死者的身份决定。如果死者是王公大臣,则灵庙要修筑在他们居住的房间的正北面;而如果逝者是普通民众,则将灵庙建在正厅以北或以东的部位。 说到这里,也许你会问:既然是用于祭祀的地方,为啥不直接建一个高大宽敞的建筑群作为灵庙呢?这其实就是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建筑的最大不同之处——讲究含蓄之美。